加拿大这回,把“夹在中间”的戏演到了极致。一边是对着美国举白旗,另一边却突然对中国下狠手。场面说尴尬还算客气,更像是自断手脚还要假装自己占了便宜。
事情发生得非常直接。美国今年6月对全球钢铁、铝产品加税50%,把加拿大也拖下了水。本来嘛,加拿大以为只要继续讨好美国,应该能捞到点面子。加了军费、扔掉数字税,条件全答应,美方却直接给卡尼政府甩了一封威胁信,8月1号还要再对加拿大加35%关税。社交媒体做的事,有时候比关税本身还要打脸。
加拿大急了,转头把炮口对准中国,宣布对中国钢材加25%关税。这可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战略动作——更像是求特朗普开恩的投名状。可问题是,“讨好美国,惩罚中国”这局,真能让加拿大逆风翻盘吗?
如果翻翻加拿大的账本就知道,加税这一招,砍在中国头上,疼的很可能是自己。加拿大钢铁进口来源里,美国实际占了快一半,中国只占10%。也就是说,真正挤压加拿大本土企业的,是被美国高关税赶出来的美国钢铁,而不是中国钢铁的“泛滥”。
更直接点,加拿大这一波操作核心是“被美挤压,拿中泄愤”,逻辑上就已经拧巴了。美国保护自己的市场,自己人把货甩到加拿大。加拿大却对着中国下手,完全是“打错了靶”。美国人靠一道关税墙把累赘甩出来,加拿大家连夜修墙把自己圈进去,然后再抱怨外面冷。
幕后的推手当然还是老熟人。特朗普当着全球的面大谈“对等关税”,欧洲、日本没躲过去,加拿大就更别想轻松。加拿大本以为讨到“好处”,结果换来一句“要是反制就再加税”,活脱脱的示威。
在这种背景下,加拿大取消数字税,摆出一副听话的样子。可美国人要的,永远不是你卸下防备,而是你归队站好队形。加拿大本想自证清白,最后却成了“顺从的靶心”。这种附和里,其实只剩下羞辱。
有意思的是,美国给的糖还没尝到苦就先下嘴。加拿大反手对华加税,损失可不是几张关税清单能计算的。中加之间的经贸“盘根错节”,钢铁、铝业、汽车零部件,就是一个工业大循环。你砍掉中国这一头,直接影响加拿大整个制造业链条的稳定。
加方打的是“小算盘”,但搞市场的都明白,哪有这么算账的。你以为对中国下手,特朗普就能眨眨眼?可实际情况是,“加拿大只要敢反击美国,美国会直接回敬更高关税”,这句话公开摆在桌面,连掩饰都省了。
所以这波操作的本质,其实是拿大国“站队”的游戏找存在感。却完全忽略了中国不是出气筒,也不是美国谈判桌上的筹码。
中方的反制也很快亮出了底牌: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先后发声坚决反对,警告中方反制“将坚决且有力”。照澳大利亚的例子看,动用“原产地溯源机制”“升级质量检查”,都属于常规操作。不见得要大动干戈,合法合规足够让加方的出口企业谈“华”色变。
更高层级的手段呢?边缘化加拿大在亚太贸易格局的话语权,推进同墨西哥更紧密的合作,不只是“卸磨杀驴”,而是直接告诉你:谁主动脱队,就谁掉队。
国际社会不是没看出来,加拿大“对美举白旗、对华挥大棒”那一套,在特朗普的“盟友墙”拼图思路里,反而更像“谁先背叛,谁先上桌”。如今不只是加拿大,越南、印度、还有欧盟,都面临相似的压力,“新协议”背后总藏着美国的影子。这也正是中国要立下底线的核心原因。
只要放任这个“以华换美”先例,谁都可能学着割中国一刀帮自己解套。中国不会容忍这样的剧本一再上演。加拿大这回被推上了风口,也许还想着还能落得两头好。可现实是,一旦遭到中国坚决反制,代价由他们自己承担。
美国要的是队伍整齐,盟友归队。加拿大为了活下去,先是自断数字税,缴纳投名状,最后再对中国下狠手。得到的,不是美国的怜悯,而是又一记重锤。
这场赌博,赢面只会越来越小。“对美举白旗、对华挥大棒”,换不来输家的优待,只能收获更大的难堪。国际博弈,本就不是靠自损博取体面的游戏。你说,是不是这个理?
#致伟大胜利#
在线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